前段時間《花木蘭》在微博掀起不小波瀾 其中最大的爭議就是木蘭的「額黃妝」 腮紅仿佛不要錢似的,鼻上的白粉也似沒抹開 這連神仙姐姐都hold不住的妝容 似乎和大家想象中《木蘭辭》的 「對鏡貼花黃」相差有點遠 我們對古妝的認知 從來都是古裝電視劇那種精致到無可挑剔的妝容 然而細細探究,電視上的妝容都是改良過的 古代女子的真實妝容是這樣的↓ 以及這樣的↓ 今天文字君就帶大家穿越回 古代的時尚圈 ▼ 唐朝詩人曾經寫過兩句詩: 「歸到院中重洗面,金盆水里撥紅泥。」 為什么在金盆里洗把臉會洗出紅泥呢? 答案嘛,當然是因為古代女子的妝容太厚 不信,你看看唐朝女子都是怎樣化妝的 ▽ 先秦時期女子已開始化粉妝 《楚辭·大招》:「粉白黛黑,施芳澤只。」 所謂的「粉白黛黑」就是指白妝 白妝只以白粉敷面,以青黑顏料畫眉 兩頰不施腮紅 /電視劇《漢武大帝》衛子夫妝容/ 最早的妝粉有兩種 一種是物美價廉的米粉,一種是價格稍貴的鉛粉 雖然鉛粉細膩光滑好上妝 但眾所周知,鉛容易引起中毒 因此,用鉛粉的美女無一不是用生命在美白 /宋代粉盒/ 后來人們對妝粉的要求越來越高 妝粉的材質也越來越好 宋代出現了以石膏、滑石、蚌粉、臘脂、殼麝 及益母等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明代則出現了以白色茉莉花提煉而成的珍珠粉 /總覺得這不是在調面膜而是做吃的(饞)/ ▽ 胭脂,又稱燕支或燕脂 主要原料有紅藍花、重絳、朱砂、石榴花等 胭脂和水粉的混用就是常見的紅妝 唐代出現了很多新的化妝名稱 如催妝、紅妝、醉妝、淚妝 桃花妝、仙娥妝、血暈妝等 這些妝容都跟胭脂的畫法有關 胭脂濃者為醉妝,也叫酒暈妝 ↓↓↓ /電視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的酒暈妝/ 胭脂淺者為桃花妝 ↓↓↓ /電影《十面埋伏》的桃花妝/ 而將眉毛剃掉,再在臉上畫三四道紅紫的 就叫血暈妝 ↓↓↓ /唐代墓室壁畫的血暈妝/ ▽ 青黛(植物)和黛石(礦物) 是古時最常用于描眉的物品 古代畫眉能講究到什么地步? 唐明皇為了給宮女們做示范 甚至吩咐宮廷畫工畫了《十眉圖》 一曰鴛鴦眉(又名八字眉),二曰小山眉(又名遠山眉),三曰五岳眉,四曰三峰眉,五曰垂珠眉,六曰月棱眉(又名卻月眉),七曰分梢眉,八曰涵煙眉,九曰拂云眉(又曰橫煙眉),十曰倒暈眉。 /唐代婦女畫眉樣式/ 有些影視角色的眉毛看起來特別奇怪 那只能怪劇組太過忠于史實了 因為盛唐時期確實流行把眉毛畫得短而闊 形如桂葉或蛾翅 /電視劇《東宮》皇后妝容/ /電影《狄仁杰之通天帝國》武則天妝容/ ▽ 古代的面飾大致分為 額黃、斜紅、花鈿、面靨四類 ▽ 據記載,額黃是在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: 「女子勻面,古唯施朱傅粉而已,至六朝乃兼尚黃」 由于受佛像金身的影響 當時的女子會用黃色顏料把額間染黃 /圖源@路遙Bella的額黃仿妝/ 額黃妝有兩種,一種用黃色的顏料染色所致 另一種用金黃色的材料粘貼上去 《木蘭辭》當中的「對鏡貼花黃」就是貼上去的 ▽ 在太陽穴旁邊有兩道迷惑的「傷痕」 這就是唐代非常流行的斜紅妝 /《花木蘭》中鄭佩佩飾演的媒婆/ 不過迪士尼的功課似乎沒做好 花木蘭這個時代壓根兒還沒有斜紅妝呢 斜紅妝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 佟麗婭在《國家寶藏》的「唐妝」這樣子的 ▽ 不同材質的花鈿(diàn)有不同的叫法 用金銀等金屬材料制成的稱為「金鈿」 金鈿里頭鑲嵌玉石珠寶則稱為「寶鈿」 配以珠翠的就叫「翠鈿」 花鈿在當時極為流行 古代有很多反映花鈿盛飾之美的詩句 如杜牧的「霧冷侵紅粉,春陰撲翠鈿」 /電視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的花鈿妝容/ 從出土和傳世的文物看 花鈿主要有以下這些顏色和圖案 ▽ 「靨」的本義為酒窩 在酒窩處貼面靨 就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嫵媚生動 今天我們自拍P圖時 都喜歡在臉蛋加兩坨可愛的紅暈 殊不知古人早已實現了3D妝效加持 我們形容一個女孩子笑起來像花一樣漂亮 會說「笑靨如花」 實際上,面靨真的可以是花的形狀 /圖源@化妝師紀華的面靨仿妝/ ▽ 古代的妹紙也喜歡用口紅——點唇 所謂的「點」,就是不把嘴唇涂滿 只在上下唇中間部位涂個大圓點 視覺上使唇厚的變薄,使嘴大的變小 唐朝白居易的「櫻桃樊素口」 就是形容唇形嬌小紅艷 /古代各朝女性也都是以小口為美 稍微良心一點的古裝劇,雖然可能演員嘴并不小 但也會盡量用妝容貼近「櫻桃小口」的標準/ 唐宇文氏《妝臺記》 記載了唐末口脂的各種樣式: 胭脂暈、石榴嬌、大紅春、小紅春、嫩吳香、半透嬌、萬金紅、圣檀心、露珠兒、內家圓、天宮巧、格兒殷、淡紅心、猩猩暈、小朱龍等,其中內家圓、天宮巧、露珠兒。 乍一看,比現代的口紅色號還精致 /各代流行唇妝,雖然塑造出的唇形不同 但都不像現代流行一般涂滿唇/ ▼ 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,美妝博主層出不窮 古代雖然沒有互聯網 但被關注和效仿的時尚icon可一直不缺 今天我們選出了五位種子選手 ▽ 《西京雜記》: 「文君姣好,眉色如望遠山。 臉際常若芙蓉。肌膚柔滑如脂。」 卓文君擅長畫眉,她的遠山眉細長而淡遠 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屏秀麗的遠山 引得當時的女子們爭相效仿 一直到宋朝,遠山眉都是女子流行妝容 ▽ 《后漢書·梁冀傳》: 「壽色美而善為妖態,作愁眉、啼妝、墮馬髻, 折腰步,齲齒笑,以為媚惑。」 「墮馬髻」據說是東漢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 流行于魏晉時期 重點在于塑造松散的垂墜感 要從發髻中分出一綹頭發自由散落 看起來就像女子剛從馬上摔落下來 目的是惹人憐愛 從上文記載中看,孫壽可能還是 歷史上最早走「貓步」的女人 「愁眉」「啼妝」則是把自己的眼睛 化得像剛剛哭過后的楚楚動人 一時間引領了一場以「病態」為美的審美風潮 /貓步、墜馬都有了,是不是很惹人憐愛 ▽ 《太平御覽》: 「宋武帝女壽陽公主,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, 梅花落公主額上,自后有梅花妝。」 有一天壽陽公主在含章殿的殿檐下小憩的時候 有飄落的梅花恰好落在了壽陽公主的眉心間 在前額上留下了淡痕,成了一種天然的花鈿 于是大家都開始采新鮮的花瓣貼在眉間作「落梅妝」 ▽ 《新唐書·五行志一》提到楊貴妃: 「常以假鬢為首飾,而好服黃裙。近服妖也。 時人為之語日:義髻拋河里,黃裙逐水流。」 義髻就是假發,是由漢代的幗發展而來的 雖然并不是楊貴妃發明的 但因楊貴妃常以義髻為首飾 使得佩戴假發之風在唐朝宮廷內盛行 所以別以為畫中的古人都是神仙發量 她們暗地里可能偷偷戴了假發 另外友情提示: 頭發盤得越大,越顯臉小哦 ▽ 永和公主和某豆漿并沒啥關系 她從小就愛好研究各種美容護膚方法 一度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少女偶像 她自創了不少護膚秘方,但只有兩個流傳下來了 一個是洗面方,另一個是沐浴方 均收錄在宋代的《太平圣惠方》里 這兩個方子中比較受后人推崇的是沐浴方 被稱為永和公主藥澡豆 現在看古代的妝容,可能會覺得畫風吃不消 其實不僅僅是古代的打扮 我們現在看回十幾年前自己的造型 也會覺得很羞恥 然而,不可否認的是 不管當時的造型現在看來有多奇怪 也都是當時對時尚的探索和熱愛生活的體現 或許人們的審美一直在變 但「追求美」這一點,我們從未改變 |
本平臺提供的文章均系收集于網絡,版權歸原著所有,若本站收錄的資源無意侵犯了貴公司或個人版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會及時回復和刪除,謝謝!